资讯新闻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美食天下 >

海南琼海餐饮业劳模眼中的碗碟之变

时间:2017-12-14 15:50:26

海南琼海餐饮业劳模眼中的碗碟之变

一转眼,35年过去了,我变老了,琼海的酒店变得繁华了。81岁高龄的许月娥轻抚着一张拍摄于35年前的老照片,当年的工作场景在她的回忆中渐渐复苏。

照片中的许月娥身着工作服,正在擦拭餐具,满怀憧憬的目光投向前方;如今的许月娥,头发斑白,牙齿松落却依然面色红润,嘴角开朗的笑意与当年毫无二致。

许月娥自1969年就职于当时的海南琼海县饮食服务公司,1975年担任琼海县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与工农兵大厦主任,1978年出席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,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而许月娥手捧的照片《在平凡的岗位上》,则是由海南著名摄影家蔡自强摄于1978年的工农兵大厦。

工农兵大厦虽然叫大厦,但只有两层楼,一楼设为餐厅饮食,二楼用作旅店住宿。这是琼海当年很大的酒店。据许月娥回忆,上世纪70年代的工农兵大厦作为国营饭店,占据了琼海餐饮市场主体,消费者大多为公出人员。在这里饮食消费,必须粮票和钱同时使用,入住旅店,也必须出示单位证明。由于当时饭店数量很少,工农兵大厦饭店基本没有竞争者,饭店外观只有简单的饭店招牌,室内除了桌椅,几乎没什么陈设,很多就是挂几张*像、标语口号等。

服务台上,还摆着一个量杯。许月娥又说起一件带着年代印记的事物。原来农民并没有粮票,进城时要随身携带大米,往服务台前一站,就拿量杯开始往外量米,吃几两米就交几两米。

至于饭店的菜品,则往往是乏善可陈的几道菜,选择并不多。好多人都舍不得点菜,就吃自带的咸菜、豆豉。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许月娥留下深刻的印象,但她却觉得干劲十足。作为工农兵大厦主任的她,带领着手下50多位工作人员,每天起早贪黑,超负荷地工作着。每天早上3点起床,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。

到上世纪80年代,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,私人经营的饭店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琼海街头。我们以前是老大,有了市场竞争,生意却开始慢慢下滑。许月娥开始思索对策,她领先破除旧观念,积极探索和改进服务方法,并提高服务质量。为抢占市场份额,许月娥建议工农兵大厦在琼海繁华的地段开设分店。所谓的分店其实也只是简便的小摊,供应糕点、粉汤等快餐。

1983年,许月娥从琼海县饮食服务公司退休,女儿吴秋兰接班,也进入了饮服公司。再过几年,工农兵大厦便被承包出去,改头换面,变成了个体酒店。每次路过工农兵大厦旧址,许月娥都倍感失落:熟悉的工作场所变得认不出来了,以前的同事也都分散了。

上世纪90年代琼海的餐饮市场,个体饭店数量猛增,外地民营企业的大举进入,本地民营企业的崛起,洋快餐的抢滩登陆,琼海餐饮市场愈发多元化。个体、私营餐饮企业异军突起,成为餐饮业发展的生力军,国有专营公司的一统局面被彻底打破,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。这时已完全是买方市场,客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,饭店在前期都要有准确的定位。目睹这一巨变的许月娥感叹道:市场经济确实给百姓、消费者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。物资不再匮乏,百姓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,选择多了;饭店之间有了竞争,服务也提高了。

到如今,经历35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,琼海餐饮业发展已经进入投资主体多元化、经营业态多样化、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。

一大批硬件设施好、技术能力强、管理服务水平高的大型饭店和特色酒家不断涌现出来。同时餐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和培育品牌竞争力,一批产业化、集团化、品牌化的餐饮集团正在崛起。超市食府、风味酒楼、休闲餐饮、社区餐饮、专卖场、小吃街、农家乐等众多业态不断出现,绿色餐饮、家庭厨房工程、机关院校社会餐饮等悄然兴起,并按各自的市场定位稳定增长。

弹指一挥间,35年已经过去,现在琼海正在大步迈向田园城市,幸福琼海,餐饮业也与之同步发展,给琼海人民、来到琼海的客人们带来更多的美食享受。(记者 蔡倩 特约记者 王仪)

1978年5月,琼海工农兵大厦负责人、全国财贸战线劳动模范许月娥在劳作。 蔡自强 摄

翻看当年的照片,许月娥一脸自豪。 王仪 摄

如今人们下馆子已经太平常了,想吃高档的进酒楼,想吃实惠的上大排档。 蒙钟德 摄

吃公道的游客。 蒙钟德 摄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